“中国博士追踪调查”项目在人大启动
6月26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持的“中国博士追踪调查”项目启动会在明德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项目负责人、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任袁卫教授主持,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孙也刚、国务院学位办质量处处长徐维清、教育部学位中心主任助理赵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阎凤桥、清华大学经济与社会信息中心副主任刘精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斌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马健生、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胡娟、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李霞、中国人民大学理工科建设处副处长沈健、以及人事处、教育学院、汉青高等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教师与研究人员出席了会议。
袁卫教授介绍了项目的背景与宗旨: 科技立国,实现以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是我们的基本基本国策。我国的科研人员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是支撑性的力量,作为主力军起着领导性的作用。我国目前年毕业博士人数居世界第二,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及其在获得学位后在科研与工作中的知识应用和转化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成败。国家教育及科技主管部门急需以全面、详实、标准化、成体系的实证数据为依据,对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对博士学位获得者在科学研究中的知识应用和转化、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博士追踪调查针对以上背景和需求,通过国际对比与多个时点测量,对我国博士教育的质量提供全面、多维度、标准化、持续性的评估指标体系,服务于我国的教育决策部门; 建立从博士教育到其毕业后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动态模型,寻找我国科技应用与创新的动力与机质,服务于我国的科技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博士生在校教育及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详实数据及研究发现,服务于广大科研人员及博士教育接受者。
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王卫东副教授代表项目组详细介绍了项目设计、准备工作、本年度工作、以及中长期执行方案。中国博士追踪调查以所有在中国国内获得博士学位以及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归国的博士为调查总体,由国内博士和海归博士两个子样本构成, 借助国内博士学位获得者毕业出口调查和归国博士回国登记调查所形成的中国博士数据库进行概率抽样,国内博士具有各一级学科的独立代表性,海归博士只具有总体代表性,每组同期群调查约4000名博士。中国博士追踪调查采用多组长面板设计,将在完成毕业出口调查和回国登记调查一年后进行基线调查,然后在第2年、第3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进行5轮追踪调查;2014年将在2013年试调查的基础上开始第一次基线调查,然后每隔5年开启一个新的同期群。调查将采用最新的调查技术,使用数据匹配、互联网调查、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调查形式,以确保调查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及长期追访的成功。
国务院学位办孙也刚副主任高度肯定了中国博士追踪调查在博士教育质量、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的重要意义,希望项目能成功的、持续的、深入的进行,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宝贵的基础数据。
各与会人员对项目的设计、执行方案、调查问卷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诸多有益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