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34项教学成果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序号 |
获奖等级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1 |
市级特等奖 |
创办国际小学期,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 |
陈雨露、杨慧林、洪大用、郭洪林、唐忠 |
2 |
市级一等奖 |
因材施教 分类培养——本科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工程 |
韩大元、王轶、肖建国、杜焕芳、宋彪 |
3 |
市级一等奖 |
回归学术本源,夯实学术基础,全面建立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 |
吴晓求、刘凤良、宋东霞、吕莉莎、李艳丽 |
4 |
市级一等奖 |
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经济学-数学实验班创办十年总结 |
杨瑞龙、龙永红、陈彦斌、程华 |
5 |
市级一等奖 |
财政金融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推广 |
郭庆旺、岳树民、何平、张成思、贾俊雪 |
6 |
市级一等奖 |
助力会计改革,强化能力培养,建设立体化会计精品教材体系(教材) |
荆新、支晓强、宋建波、周华、叶康涛 |
7 |
市级一等奖 |
新形势下的“中共党史”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齐鹏飞、杨凤城、杨德山、辛逸、汪云生 |
8 |
市级一等奖 |
基于文化科技园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
牛维麟、彭翊、王国成、韩莹、曾繁文 |
9 |
市级一等奖 |
全面提升国际性、推动国际政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
陈岳、时殷弘、方长平、田野、蒲俜 |
10 |
市级一等奖 |
新型国学人才培养的机制及其成效 |
纪宝成、黄朴民、孟宪实、袁济喜、徐飞 |
11 |
市级一等奖 |
精算统计复合型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袁卫、王晓军、孟生旺、黄向阳、王燕 |
12 |
市级一等奖 |
新时期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
郝立新、韩东晖、张志伟、张风雷、魏德东 |
13 |
市级一等奖 |
中国传播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建设 |
蔡雯、王菲、彭兰、陈绚、马少华 |
14 |
市级一等奖 |
建立质量年报制度,推进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林岗、李国斌、刘承邠、顾宗连、李福德、李洋、孟欣、田小梅、陈雷 |
15 |
市级一等奖 |
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社会化终身学习服务模式 |
岳俊芳、冯霞、杨丛笑、张向阳、杜蕾 |
16 |
市级二等奖 |
创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体系 |
方福前、杨瑞龙、刘元春、陈彦斌、于泽 |
17 |
市级二等奖 |
应用型社会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赵国俊、张斌、纪红波、张晓京、王丹 |
18 |
市级二等奖 |
公共精神与专业能力——公共管理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董克用、严金明、唐钧、谭峻、陈红 |
19 |
市级二等奖 |
完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
蔡荣生、李向前、刘甡、周丽、黄宾华 |
20 |
市级二等奖 |
大学英语普及型与拔尖型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贾国栋、王红、宋传民、唐启明、杨彩霞 |
21 |
市级二等奖 |
依托史学经典、创新通识教育:《资治通鉴》选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
刘后滨、李晓菊、韩树峰、杨梅 |
22 |
市级二等奖 |
主体教育与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人大模式” |
杨慧林、洪大用、蒋香仙、旋天颖、王建 |
23 |
市级二等奖 |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育实践——通识教育、同伴教育、师资培训三合一的人大模式 |
马俊杰、张晓京、胡邓、周莉、侯瑞鹤 |
24 |
市级二等奖 |
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温铁军、孔祥智、刘金龙、朱信凯、谷莘 |
25 |
市级二等奖 |
文科类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研究与建设 |
杨小平、曹淑艳、张莉、尤晓东、龙永红、叶向 |
26 |
市级二等奖 |
EMBA项目“中国实践管理领袖项目——CMPM”的设计与推广 |
伊志宏、宋华、冯云霞、宋远方 |
27 |
市级二等奖 |
创立和发展教育法学学科 |
秦惠民、申素平、孙宵兵、陈立鹏、周详 |
28 |
市级二等奖 |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索与实践 |
冯惠玲、吴晓求、李霞、宋东霞、李艳丽 |
29 |
市级二等奖 |
基于知识复合与实践导向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 |
洪大用、旋天颖、王建、蒋香仙 |
30 |
市级二等奖 |
法律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成果转化 |
冯玉军、田宏杰、朱力宇、柯华庆、刘元春 |
31 |
市级二等奖 |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课程建设 |
郭星华、奂平清、冯仕政、陆益龙、洪大用 |
32 |
市级二等奖 |
西方伦理思想史课程建设 |
龚群、葛晨虹、郭清香、李茂森、杨伟清 |
33 |
市级二等奖 |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材) |
林嘉、杨飞、范围、许建宇、邓娟 |
34 |
市级二等奖 |
新时期对港澳台学生开展国情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
唐忠、李贞实、周淑真、韩飞、黄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