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总理卡泰宁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演讲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课程班

        9月10日下午,芬兰共和国总理于尔基·卡泰宁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题为“芬兰与欧盟前景展望”的演讲。
       卡泰宁总理在演讲中介绍了芬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他指出,芬兰高度重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教育应当为每一个人所享有,以激发人类的创造性,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并更好地改变世界。他同时强调,芬兰重视民众的自由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享有权利,包括医疗和教育等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而公共经济的有效运行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持。
       卡泰宁总理表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突出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希望能够推动芬兰在清洁技术使用方面与中国的合作。他指出,在后危机时代,中国与欧盟的合作显得更为重要。中国是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很多发展机会,同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大,对可持续经济和可持续产业有很大需求,尤其是在水处理、生物燃油、节能降耗、城市规划等清洁技术方面。对擅长提供清洁技术解决方案的芬兰企业而言,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卡泰宁总理演讲在国学馆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主持,芬兰环境部长维勒·尼尼斯托致辞。
       尼尼斯托部长在致辞中表示,清洁技术正成为世界性的增长引擎,各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开发新能源。在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正不断增强,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他对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有深切感受。中芬两国在清洁技术方面加强合作,既是环境保护的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欧贸易协定的利弊及其对芬兰发展的影响如何?”,演讲会上,国际关系学院教师王义桅就此向卡泰宁总理提问。随后,法学院本科生赵小砚、国学院硕士研究生黄原一以及来自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院系的师生分别就“芬兰的科技创新力和制造力与教育背景及相关政策的关系”、“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芬兰如何克服自身不足,在欧债危机中稳定自身经济” 、“芬兰对于传统企业的政策及其与自由贸易的关系”、“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美丽北京计划”等问题与卡泰宁总理作了交流。
      演讲会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会见卡泰宁总理,就进一步推进中芬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作了交谈。
      陈雨露校长介绍说,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域均位于中国最前列,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三次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数均居全国第三,目前有9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责任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杰出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国际性,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芬兰高校间的友好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陈雨露校长回顾了2006年访问芬兰高校的经历,表示人民大学十分重视与欧洲著名大学包括芬兰高校之间的合作,卡泰宁总理的演讲将吸引更多人大学子到芬兰访问和学习,也必将推动双方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卡泰宁总理表示,非常高兴有机会到人民大学访问并与人大师生交流。芬兰一直致力于提升国际化开放程度,并推动创新发展。创新是人民的创造力,而创造力首先依赖于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芬双方的交流合作对于推动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在芬兰看到更多的人民大学学生,并以此吸引更多芬兰学生来到人民大学学习,从而推动双方的文化交流。
卡泰宁总理特别顾问万斯卡(Antti Vänskä),芬兰外交部亚美司司长卡库(Elina Kalkku),芬兰驻华大使馆公使高宝兰(Paula Parviainen),芬兰驻华使馆教育参赞狄明嘉(Mika Tirronen)等陪同访问人民大学并参加会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陪同会见。学校办公室主任纪红波,国际交流处处长、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环境学院院长马中,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陈岳参加会见。
       中国人民大学与芬兰高校间保持着长期友好合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与图尔库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和拉普兰大学建立了校级合作关系,并开展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自1987年至今,共有92名芬兰籍留学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或结业。近年来,双方校级互访频繁,并在法学、商学、艺术、国际关系等领域开展了院际合作。2006年,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是中方合作伙伴。目前每年均有芬兰学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或者参加暑期学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