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社会保障法制研讨会在人民大学召开
8月30至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德社会保障法制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中国及蒙古国代表师人杰先生先后为本次会议致词,德国驻华使馆社会文化参赞施伯德先生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劳动人事学院郑功成教授主持会议。
来自德国驻华使馆、德国马普协会、慕尼黑大学、耶拿大学、闵斯特大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德国布兰登堡州政府和中国民政部、国务院法制办、中国社科院、全国总工会、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及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台湾政治大学等20多所高校及有关机构的代表60多人出席会议。
王利明副书记兼副校长在致词中首先代表学校对出席会议的国内外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对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长期以来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表示感谢。他指出,社会保障是攸关人民福祉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制度安排,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社会保障立法相对滞后,而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其法制体系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在中国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立法的背景下,召开这样的研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并祝愿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师人杰先生代表艾伯特基金会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向与会者介绍了来自德国的几位著名社会保障法学家,他们都是在社会保障法制领域富有成果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认为举行这样的研讨会对中德两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都是有益的活动。师人杰先生特别强调,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长期合作是非常友好和令人愉快的经历,他对郑功成教授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研讨会围绕四个专题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其中:在“社会保障立法的历史与现状”专题研讨中,由德国耶拿大学法学院教授埃希豪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教授分别做主旨报告。在“社会保险中的行政管理”专题研讨中,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德国布兰登堡州卫生政策处长莱纳斯分别做主旨报告。在“社会保障争议解决机制”专题研讨中,由德国闵斯特大学法学院教授施坦迈尔、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郑尚元分别做主旨报告。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与协调机制”专题研讨中,由德国马普协会社会政策与社会法研究所所长贝克尔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教授分别做主旨报告。中国社会法研究会名誉会长贾俊玲、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侯赛因、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禇福灵等与会专家学者均发表了意见。
研讨会始终在十分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原院长郭明政教授、德国耶拿大学法学院教授埃希豪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德国闵斯特大学法学院教授施坦迈尔分别主持了相关专题会议。
在全体会议之前,还举行了中德双方内部交流会议。国务院法制办社会管理法制司、民政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和郑功成教授分别介绍了中国的社会保障法制体系框架与立法程序、社会救助立法、慈善事业立法与社会保险立法情况,与来自德国的专家学者就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回应了德国专家学者的关切。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教授主持了内部交流会议。
郑功成教授在介绍本次研讨会的背景时指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从长期试验性状态走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养老保险的顶层设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社会救助法即将完成起草阶段的任务并于今年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慈善事业立法也在进行中。在中国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德国以其创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并维系了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开展中德之间的社会保障法制研讨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强化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既是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稳定安全预期的依据与保障,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障立法起源国,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100多年来以其稳定的架构与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与自治管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德国的实践经验证明,高福利与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关键在于制度设计的理性与法制的稳定性。在深入交流中,中国的渐进改革及法制特色亦引起了德国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社会保障专业教师杨立雄、杨俊、乔庆梅、鲁全、金炳彻、李莹等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副主编杨建敏、《福利中国》执行主编王薇、《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编辑王琼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