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2013年国际小学期落幕26个学院共开设128门校级核心课程
7月30日,为期四周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2013)校级核心课程全部结束。本届国际小学期于2013年7月3日正式开学,校长陈雨露、副校长杨慧林和伊志宏,以及中外师生代表出席开学典礼。
2013年国际小学期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26个学院(系、部)开设128门校级核心课程,包括中国研究、学科通识及学科前沿、中国文化普及和语言培训四大系列。其中,“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共28门,包括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等5个小的系列;“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系列课程共91门,包括人文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类、理工类等6个小的类别;“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课程共2门,包括中国书法、太极拳等;“语言培训”系列课程共7门,包括对外汉语培训和本校学生英语强化2个类别。其中,汉语培训类课程6门12个班,英语强化培训类课程1门14个班。
国际小学期校级核心课程由130名教师承担(未包括汉语培训系列课程13名教师)。其中本校教师29名,国内其他单位教师2名。另有海外教师99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90 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7月10日学校举行了“2013年国际小学期教师招待会”。
国内外3583名学生选修了国际小学期校级核心课程。其中,本校学生3147人(研究生3004人,本科生143人),外校学生436人。外校学生来自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学生160人,港澳台学生32人,外国籍学生244人。
国际小学期期间,学校为国际学生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使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从颐和园山水廊庑间的漫步,感受皇家园林的鬼斧神工;亲身攀登叠翠巍峨的居庸观长城,领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巍巍紫禁的殿堂下穿行,体验帝王宫殿的恢宏气势;天地剧场内奇幻杂技的寻宝,让学生大开眼界;孔子学院总部文化体验中心的参观,更是让许多国际学生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印象深刻。时间有限,情谊无涯,忆思永存。国际学生表示:2013年7月的人大,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值得珍藏的篇章。
国际小学期继续实施校院两级办学。除校级核心课程外,各学院在国际小学期期间积极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习、实践、夏令营、学术会议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国际小学期内涵。例如,学校组织了大规模的“千人百村”学生社会调研活动,1000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就农村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小学期期间,各学院共组织课程教学、讲座类活动12项;召开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论坛30场;各类各层次学生暑期实践、实习活动6项;校际交流活动8项;夏令营活动11项。全校共有约5000多人次参加了上述相关活动。
2013年国际小学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前四届国际小学期工作经验,研究国际小学期建设中涉及的课程设置、教师聘请、学生住宿、教学管理、教学设施等问题并协调相关部门和学院予以解决。国际小学期筹备和运行期间,学校各相关部门和学院密切配合、坚守岗位,确保了国际小学期的顺利运行。
作为学校全面提升国际性的重要制度创新,国际小学期已经成功运行五年,对扩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前沿、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人民大学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扎实基础。国际小学期积极探索实践“在地国际化”、“双向国际化”的提升国际性战略,立足本校营造国际化氛围,让本校学生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最小的学习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通过招收留学生和促进中外教师交流对话,将本校一些优势的、有特色的课程推向国际,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几年来,人大国际小学期得到了国内外学生和教师的普遍好评,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嘉奖。
2013年国际小学期也是贯彻落实人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培养厚重人才、强化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的要求,学校加强和改进了课程建设、师资聘请和教学组织等工作。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在地国际化”、“双向国际化”的战略方向,切实做好课程规划,进一步加强“团队化”、“稳定化”、“品牌化”的核心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管理制度体系,从而进一步搭建好国际小学期这个国际化教学平台,为培养具备厚重素养、适应时代需要、能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自由行走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作出贡献。